
ME-02200 十架七言
《十架七言》是描述耶穌在十架上所受的痛苦,並在極其痛苦當中所說的話。原文是採用天主教的拉丁禮儀文,取材自聖經耶利米哀歌、路得記、馬太福音、馬可福音、路加福音、約翰福音,和在受難日所用的回應文等,並不只限於四福音書,整齣劇有明顯的故事的線條和背景,除經文之外也有心靈感想。是受難週最常被演出的一齣神劇,在歐美的知名度僅次於《彌賽亞》,屬於後浪漫時期一顆閃亮的明星。
Theodore Dubois 在1867年創作《十架七言》,當時他受聘於法國巴黎附近各大教堂任風琴師和指揮。《十架七言》的首演地點是在Ste. Clotilde 大教堂,時間是1867年的受難日;之後每一年的受難日都在Madeleine大教堂演出,成為傳統直到1965年,超過90年之久,然後似乎是被遺忘, 等到Havard Joachim在1967年到1996年間任職於Madeline大教堂,致力於介紹前輩們經典的作品,重建優良的傳統音樂節目,當中安排兩次在 Madeline大教堂演出《十架七言》,分別是3 月22日1983年,和4月17日1984年,由他指揮Madeline大教堂的詩班和室內樂團演出,再次吸引大家的注意。
《十架七言》有八個樂章,序曲是女高音獨唱和樂團喚起眾人來聽,接著每一樂章叙述主在十字架上所說的每一句話,幫助眾人紀念主在為世人受難的時候,仍然為世人求,這樣的愛對照群眾各種不同的反應,來見證主的受難,幫助我們個人的靈修,反省自己的反應。
八個樂章是分開的,可以只選唱某樂章,也可以在每一樂章之間加入經文、默想或旁白;在第八樂章末了,Dubois寫下一首簡潔的Hymn來結束,也預告主的得勝復活,並且我們要尊崇主、敬拜主直到永遠!這樣結尾在形式上是和十八世紀的受難曲相同,卻是當中最好的,也是極受喜愛的一首回應詩歌。
相關網站 教會樂圃 香港聖詩會 世界華人聖樂促進會 粵語基督教合唱資源庫